經歷了需求訪談、設計、系統開發與測試,專案終於要上線了。系統功能穩定、流程設計流暢,身為 PM 的你滿心期待能為客戶團隊解決問題並協助達到效率提升。
但當你去業務拜訪時,卻偶然聽到使用者小聲聊天說:「那個新的簽名系統看起來好麻煩,我還是比較習慣直接用紙本蓋章、寄快遞。」
這句話,無疑是所有 PM 最不希望聽到的話之一,也是專案中最常影響成敗的因素。它就是人性對於改變的本能抗拒。
如同上面的故事,在系統導入的專案中,最常遇到的不是功能做不出來,而是使用者不想用。畢竟決策者跟使用者往往是不同人。
這種抗拒是來自於:
面對這種狀況,PM 的角色便不再是任務管理者,而是協助改變的陪跑員。我們不是只單站在終點揮手、大喊,而是願意陪使用者一起邊跑邊休息、跌倒時扶他起來並且解釋問題點的人。
下面就來說說,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的習慣作法。
如果在教育訓練時,劈頭就進入功能介紹,很多人馬上就恍神了。我的習慣是一開始會先用「他們聽得懂的語言」,去解釋為什麼這系統會讓他們工作更輕鬆省力。
例如像這樣舉個實際的例子,讓他們有帶入感:
「大家現在是不是為了簽一份合約,要來回跑很多處室、找到經理或需要簽名的人,還有可能遇到要找的人請假、或是文件一直被壓在他那邊的狀況。好不容易簽完名,還要整理、掃描或 key-in。我們今天要導入的這個電子簽署流程,就是要來解決這些問題,讓你可以坐著就把文件跑完。」
「也就是說,我們今天不是要多學一個東西,而是以後遇到簽名文件時候,都可以少做五件事。」
先讓使用者理解原因,讓他們認同,他們才會願意學習改變。
以下是我在撰寫操作手冊或功能教育訓練簡報時常用的幾個作法:
使用者當中一定會有幾個心態開放、學得快的人,可以嘗試去找出他們,讓他們成為用戶端的「超級使用者」。這些人比我們這種外來的 PM 更了解他們的內部文化,更能知道實際的使用情境以及可能卡關的地方。
所以觀察到有這種角色時,我通常會做這些事:
一般來說,專案完成的定義會是指交付驗收然後上線;但我其實最怕看到的,是使用者在導入完成後幾乎沒在使用。因此,我通常會關注後續的使用者採納率 (Adoption Rate),去當成我自己心目中衡量專案是否真正成功的 KPI。
關於專案中人的討論,就先到這底告一段落。明天,我們一起來做個第三週總結回顧 (雖然因為分配的關係,這週多一天哈哈),讓我們將一個專案從誕生到使用者上手的歷程來做個總結。